新的大队长江丹义父亲死得早,家里就他一个孩子。
父亲死时江丹义才六岁,少时家里的日子过的并不好。
也是有抚恤金在,才让他读完了小学。
在之后他就回了村种地,一点一点的将日子过了起来。
房子是前两年刚盖的,青砖掺着土坯。
带上灶房也只有四间,前面的院子被开垦成了菜地,都用低矮的篱笆围着。
菜地里的菜长得极好,院子也收拾的干干净净,显然是很能干的人。
沈宁昭来时,江丹义一家子也刚刚吃完饭,正在院子里纳凉。
院门只是闭着,张来弟在外面笑着喊了一声,一边推门一边道:“大队长,我和沈知青想来找你商量点事。”
张来弟一边说一边往里走,沈宁昭也跟着她一块进了院子。
正摇着蒲扇的江丹义在听到院门被推响时,就睁开了眼睛。
等看到来人是张来弟后和沈宁昭后,笑着就站了起来。
江丹义媳妇也跟着站了起来,看了一眼沈宁昭手里提着的东西,知晓沈宁昭是要来找大队长办事。
赶紧从屋里拿出来两个凳子,和蔼可亲的对二人道:“张知青,沈知青咱们坐下说话。”
沈宁昭将拿来的糖和点心往前一递,“婶子我也是才来咱们河湾大队,想问问咱们河湾大队,知青能不能在知青院外面盖房子。
我想搬出来住。”
沈宁昭脸上带着笑,真应了那句人比花娇。
大队长媳妇不自觉地就看呆了,在心里感叹:“我的个乖乖,这从城里来的知青就是不一样。
咋长得这么好看的?”
她接过糖和点心,也没打开看,只放在一边,用胳膊戳了一下旁边坐着的江丹义。
江丹义这才问沈宁昭:“沈知青你和张知青都要搬出来住?”
江丹义的眉头皱着,知青院现在女知青并不多,一个屋子也就住了两三个知青,在他看来不用花那个闲钱在外头盖房搬出来。
况且他怎么看都不觉得张来弟是舍得花这个钱的。
只是陪沈宁昭来的张来弟连忙摆手,“我不搬出去,沈知青刚来不认识路,我是给她带路的。”
江丹义了然,又看向沈宁昭,“沈知青村里是不建议知青搬出来住的,一个是女知青不太安全,另一个是盖房的钱要你自己出,但房子在你回城之后属于村里,你带不走,相当于是白花钱。
以前江大富当大队长的时候,知青要在外面盖房,还要给村里交钱,现在虽说不用了却也不划算。
你要是真的确定要盖,就看看要盖哪种。
土坯的还是青砖的,还是红砖的。
盖几间。”
江丹义说着指了指自己家的房子,“我家这是外面青砖里面土坯,三间大。比青砖大瓦房省钱,下雨也能经住雨泡。
我比较建议这一种,比土坯房尘土小点,容易打扫,沈知青你要是一个人住,盖上两间房就可以了。
一间用来住,一间可以当作堂屋和灶房,隔开也能放东西。
灶房和炕挨着,冬天烧炕也能省点柴。”
江丹义是真心给沈宁昭提建议,沈宁昭本也是想盖上一个小房子,只要自己能住就行。
她搬出来住也就是不习惯和人睡在同一个炕上,需要一个没有外人的屋子随时能进出空间。
便点了点头,笑着说道:“我对盖房子也不了解,一个人住也确实要不了多大的地方,听队长叔这么一说,也觉得就盖个两间的就够了。”
“那就是盖两间房,外加一个茅房,土坯咱们村有,青砖和木头都得去县里买。
窗户咱们村的木匠会做,只是沈知青你要是窗上不和我们一样用纸糊的话,就还得几块玻璃。
屋顶是铺瓦片还是茅草?”
江丹义才想起来,忘了问屋顶要怎么盖。
瓦片不便宜,村里有不少人家屋顶盖的都是茅草,省钱也就是每年需要修缮。
沈宁昭自然是选瓦片的,窗户也打算弄玻璃的,显得屋里亮堂。
这么算下来,两间房需要买的东西也不少,还需要用村里的拖拉机运回来。
按照沈宁昭的要求,江丹义大概算了算总价,报出了三十六元的价格。
专门给窗户用的玻璃贵些,沈宁昭要做三扇窗户,这三十六元里有好几块都是买玻璃的钱。
买这些东西也需要门路,沈宁昭便和江丹义约好,明天将钱给江丹义送过来,由江丹义帮忙购买。
至于盖房的工匠,村里有好几个好手,沈宁昭不包那顿中午饭,一天需要给每个人开五毛钱的工钱。
因为明天还要上工,沈宁昭在商量好了该商量的事情后,就提出了告辞。
和张来弟一起回了知青院。
她们前脚刚走,江丹义媳妇就把沈宁昭带来的东西打开了,里头装着五块酥饼,和一大块红糖,另外还有一小把大白兔奶糖。
在乡下人看来,这已经是很重的礼了。
江丹义媳妇‘哎呦’一声,高兴的对江丹义道:“这沈知青真大方,带了这么多好东西。看来家里的条件是真不错!
也不知道那个陈知青是咋想的,放着沈知青不要,看中了江金秀。
江金秀长得可比沈知青差远了,性子也没沈知青好。
村里人都说沈知青性格差,我咋看着人沈知青挺好的?
又会说话又会来事的。”
江丹义媳妇将桌上的酥饼取出来一块,掰成几小块,和江丹义一人吃了一块,剩下的都放了起来,打算给自己的小孙子留着慢慢吃。
酥饼不怕放,干燥的环境里,一块酥饼能放好久嘞。
江丹义也对沈宁昭的印象极好,咬了一口酥饼,“还能为啥,不就是江金秀她爸是大队长么。不管村里人是咋说沈知青的,咱们知道沈知青不是那种人就好了。
要不是沈知青举报了江大富他们,我也当不上这个大队长。
以后沈知青要是有啥难事,咱们能帮的都尽量帮一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