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>后来几天,我们的对话变得越来越深入。
他喜欢用长段文字回复,有时还会配上几张照片:他的办公室,城市的天际线,或者一杯咖啡与一本书的组合。
我们谈艺术、谈梦想、谈生活的困惑。
与他聊天时,我竟然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刺激与满足。
但这种满足,伴随着难以名状的内疚。
一个深夜,我在“glimmer”的账号上分享了一幅我最喜欢的画作,并附上一句简短的文字:“你的眼中是否也有光?”
几分钟后,他点了赞,并留言:“光在每个人心里,但有时需要被点亮。”
屏幕亮光映在我的脸上,映出我复杂的表情。
此时的林楠正在书房,键盘敲击声从门缝里传出来。
我们身处同一屋檐下,却隔着两个世界。
我走进厨房,倒了杯水,冰冷的杯壁让我稍稍冷静下来。
冷静只维持了几秒钟,我的手机又响了一下。
林楠发来了夜景的照片。
照片里,高楼灯火璀璨,城市街道如血管般蜿蜒,而孤单的路灯下站着一个模糊的影子。我愣住了,记忆的碎片忽然涌现。
那是我们结婚前,他曾拍下类似的夜景,发给我时配了一句俏皮的问候:“这夜色好看吗?”
而这次,他没有配文字,却让我感到更沉重。
我下意识地用“glimmer”的身份回复:“星点点。”
很快,他回了三个字:“月团团。”
这是一记重锤,击碎了我勉强维持的理智。
我回到卧室,拉上窗帘,任泪水无声地滑落。
现实中的我被他忽视,虚拟的“glimmer”却成了他倾诉的对象。
是我不够好吗?还是他已经对现实中的我失去了兴趣?
第二天早上,林楠早早起床,神色如常。
我注视着他从衣柜里拿出领带,又熟练地打好,随后简单地说了一句:“早餐别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