搬”回美国,让家乡人也领略这舌尖上的东方魅力。
他拉着艾米莉,找老张、陈大爷商量合作,要搞个正规的连锁小店筹备计划。
一开始,几位长辈还犹豫,怕丢了传统味儿,可架不住俩年轻人软磨硬泡,又是保证原汁原味,又是承诺传承文化。
终于,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,第一家“胡同早餐海外分店”在美国街头试营业。
店门口挂着红灯笼、贴着福字,菜单上煎饼、豆浆、馄饨翻译得妙趣横生,开业当天,队伍排得老长。
美国人咬下那口煎饼,像打开神秘东方宝盒,惊叹声此起彼伏,大卫和艾米莉站在门口,相视一笑,知道这胡同里的早餐,漂洋过海,翻开了崭新一页。
“胡同早餐海外分店”的开门红,像一把燎原之火,在美国街头迅速蹿起炽热的“中式早餐热”。大卫和艾米莉每日清晨都早早到店,看着店外蜿蜒似龙的队伍,满心都是欢喜与自豪,可忙碌劲儿也如汹涌浪潮,一波接着一波。
起初,为了保准那原汁原味,原材料都从国内精心挑选、漂洋过海运来,成本高昂不说,还常受运输时长与海关流程牵绊,供货偶尔断档。
有一回,做煎饼的专用面粉迟了数日才到,库存告急,大卫急得直挠头,差点要亲自飞趟中国“押运”。
这时,本地供应商主动上门,毛遂自荐,可一试那面粉,摊出的煎饼软塌没了筋骨。
大卫紧皱眉头,摆手拒绝,“这可不行,差一丝一毫都不是咱胡同味儿。”
艾米莉也附和,“宁愿少卖些,也不能砸招牌。”
为解难题,他俩飞回北京胡同,跟老街坊们求经。
老张挠挠头,寻思半晌后一拍大腿,“要不咱在美国找块地儿,试着自个儿种小麦,按咱老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