规,被迫在硅谷和深圳设立两套独立数据库,年增成本超800万美元。
第二天的决策会上,张薇搬出连夜设计的“法律天平”。
左侧托盘放着欧盟罚款测算模型:若拒绝整改,3万台设备可能面临6亿欧元罚款;右侧托盘陈列着中国法律风险:若删除算法,可能失去地铁、机场等关键客户,年营收预计缩水9亿元。
“这不是简单的数学题。”
董事长转动着茶杯,“我们得找到第三个托盘。”
茶杯沿口腾起的热气让张薇想起三年前那个打翻的咖啡杯。
她突然意识到,法律思维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而是创造性的排列重组。
次日,技术团队展示了新方案:为欧盟客户加装物理开关,用户可手动关闭人脸识别,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“数据本地化存储+不可逆加密”。
这既符合GDPR的“知情权”要求,又满足中国法律的“可追溯”原则。
就在方案即将通过时,一份神秘邮件揭开了更深层的暗礁。
新加坡子公司报告:某东南亚国家海关突然要求提供摄像头源代码进行安全审查,而该国的《数字主权法》允许政府无偿征用外资企业知识产权。
张薇站在滨海湾的夜色中,看着鱼尾狮喷泉的水流在空中交织。
她想起合同里那条从未在意的“技术出口管制条款”——原来每份法律文件都是活的生态系统,当温度、湿度变化时,沉睡的条款会像热带藤蔓般疯长。
<回国航班上,她重画了风险雷达图。
新增的紫色区域代表着“规则冲突衍生风险”,这要求决策者不仅看懂条文,更要预判法律背后的政治博弈。
当飞机掠过南海上空时,她在便签上写下新公式:法律权重=文本强度×执行力度×文化惯性。
柏林谈判桌前,张薇第一次见识到法律语言的魔幻变形。
欧盟律师坚持将“数据可携权”写入合同附件,而中方技术团队将其理解为“用户能随时导出自拍照片”。
直到德方播放了演示视频——用户竟能通过该功能将竞争对手的人脸数据库整体迁移!
“这不是翻译事故,是法律概念的文化折射。”
随行的比较法专家低声说。
当晚,张薇团队发明了“概念拆解三棱镜”:把每个法律术语